1. 通讯录同步推荐
许多用户的好友列表包含家人和现实中的熟人(如网页1提到好友中有亲戚),这表明LINE会通过同步手机通讯录自动推荐已注册的联系人。这种基于真实社交圈的推荐是LINE好友列表的基础构成。
2. 群组关联推荐
用户提及群组成员可能成为潜在好友(如网页1中用户提到「可能的好友43人,群组3个」),说明LINE会通过共同加入的群组(如学校、职场或兴趣社群)推荐成员添加为好友。网页2中公司经营者提到260个好友,可能包含大量业务相关的群组成员。
3. 互动频率筛选
部分用户提到好友数量虽多但实际联系极少(如网页1中「33人中有3人保持联系」),系统可能根据聊天频率或消息往来推荐活跃联系人。但实际用户反馈显示,这种推荐并不完全反映真实社交关系。
4. 扩展社交网络的主动添加
网页2中提到大学生主动整理好友列表(如删除200人后仅剩10人),表明用户可能通过搜索ID、二维码或活动社群主动添加陌生人。这种主动行为会影响系统后续的推荐算法。
5. 系统推荐与用户心理落差
要求中频繁出现对好友数量的调侃(如网页2标题「332人比一般大学生少」),反映LINE的推荐机制可能导致用户对社交规模的焦虑。部分用户甚至通过虚构身份(如男扮女装)或添加非人际账号(如新闻媒体)来扩充列表。
建议通过LINE网页版的「添加好友」功能查看具体推荐来源,例如「通讯录好友」「群组成员」或「可能认识的人」。若需管理推荐偏好,可在隐私设置中限制通讯录或群组关联权限。